您好,欢迎访问狄涅做百科网!
以下是关于百度百科公司资料编辑中敏感信息处理的规范要点及操作指南,综合国家标准与平台规则整理:
一、敏感信息界定标准
法律定义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敏感信息包括:金融账户、生物识别数据、行踪轨迹、医疗健康信息等,泄露可能导致人身财产安全受损或人格尊严受侵害的内容。
企业场景延伸
未公开的财务数据(如具体营收、负债率)
核心技术人员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
涉密技术参数或专利细节
二、编辑处理规范
内容规避原则
绝对禁止项:
# 错误示例(需删除)
- 创始人家庭住址: XX市XX区XX小区
- 员工薪酬明细: 张XX(身份证号310...)月薪28,000元
此类信息需彻底删除,不可模糊化处理
有条件展示项:
# 合规改写示例
- 原句:"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收集用户面部特征"
- 修改后:"采用生物识别技术提升系统安全性"
需隐去具体技术路径,仅说明功能范畴
参考资料要求
涉及技术/财务等敏感内容时,必须引用政府公示文件或国家标准(如《GB/T 45574—2025》),不可使用企业自行披露的数据
媒体报道需为新华社等权威来源,且不得包含未脱敏的原始数据
三、审核加速技巧
预检工具使用
通过百度百科「自检助手」自动识别敏感词:
python
Copy Code
# 敏感词检测逻辑模拟
def check_sensitive(text):
banned_terms = ["身份证号", "住址", "薪资表"]
return any(term in text for term in banned_terms)
触发敏感词会直接导致审核驳回
企业特别通道
完成企业认证后可申请「绿色审核」,敏感信息处理疑问可优先获得官方指导
建议在提交时备注:"已按《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32条完成脱敏处理"
四、争议处理预案
若因敏感信息被误判,需:
准备《信息脱敏说明》文档(需加盖企业公章)
附法律意见书(由执业律师签署)
通过百科客服邮箱申诉,响应周期约5工作日
特别注意:企业词条中涉及用户数据的描述(如"累计服务1亿用户"),需注明数据来源及统计口径,避免被认定为敏感信息夸大。